孙玉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db:作者] 日期:2008-03-28 10:55:37  发布人:admin2  浏览量:1249 打印本文

冰川野外作业现场.jpg

冰川野外作业现场

甘肃现场.jpg

甘肃现场

 

孙玉科

研究员,1929年生,1956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获苏联工程师职称,回国后,从1956年起至今40多年,一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研究及科学管理工作。曾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2),中科院地学部副主任(1982~1988),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1988~1994),1980~1984,第一届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982~1987,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地质勘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5~1989,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1988~1992,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1988~1994,广东海洋学会、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1985~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兼任主任委员、委员等职。
    孙玉科研究员,从1956年开始参加工程地质科研工作以来,已有44年之久的实践经历。曾参加过水利水电工程、核电工程、铁道工程、矿山工程和军事工程等方面的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工作:
为大坝选址、选线和设计、核电站选址和设计、铁道选线和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地质考察、勘测、工程地质填图测绘及各种专门性的工程地质试验工作,并进行了工程地质论证、预测、和综合性工程地质评价,为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工程地质实践中,做过最多的工作是工程边坡稳定性问题研究。对解决坝区边坡、渠道边坡、路堑边坡等问题均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露天矿边坡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如金川露天矿边坡问题的研究工作,从六十年末初期采矿开始到露天矿闭坑期间,全过程配合露天矿设计与采矿施工做了系统的工作。有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岩组划分、进行露天矿工程地质分区、岩石力学现场试验、边坡变形观测,边坡变形破环预测及对不稳定的边坡处理。在实践过程中与露天矿边坡设计和采矿施工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既保证了生产安全,完成了生产计划,又减少了投资,增加了经济效益。这项工作在《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中取得重要成果,获1986年度国家科委和中国右侧金属工业总公司特予表彰和获金川有色公司的一等奖。
    在工程实践中,对出现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如隧道塌方、巷到破坏、自然边坡滑动、地面变形和地裂缝等问题,也有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根据工程地质第一性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工程地质预测,综合评价和制定防治措施等。在这方面也经常参加或主持工程地质问题的审查、鉴定和评定成果的会议,均得到了生产单位的好评。
孙玉科同志从1956年起,就在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家谷德振教授领导下进行工程地质研究工作,并协助谷德振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创建了工程地质研究室和创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对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是以岩体结构原理为基础,吸收地质力学,岩体力学及工程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创造了解决工程岩体稳定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国内生产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这不仅推动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而且在国外也有深远影响。《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系列著作,荣获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孙玉科同志是获奖者中的主要成员之一。 孙玉科同志的学术成就,在边坡岩体稳定性研究方面比较突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了“岩体结构”的学术观点
     早在60年代初就提出了“岩体结构”的学术观点。正式发表在“岩质边破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一文中。(地质科学,1965年,第六期)。据此建立了“边坡岩体结构分类”、“边坡稳定性的岩体结构分析方法”、“边坡变形破坏预测”等理论与方法。这些成果在解地下工程稳定问题和地基稳定问题方面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为建立“岩体结构力学”的理论也奠定了基础。
     2 建立了“实体比例投影原理与方法”
    实体比例投影原理与方法是本人首创的。是认识岩体结构组合类型的基本手段。并在块体(岩体)空间应力分析中得到应用。实体比例投影玉赤评极射投影相结合,在岩体稳定分析和力学计算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出版了专著,1980年,《赤平极射投影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中的应用》一书,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3 建立了边坡变形破坏的《地质模型》
    本人研究了国内大量的边坡破坏现象,以地质背景为基础,分析了边坡变形的时间效应、破坏方式、以便进行边坡稳定性的预测。就此发表了“我国岩质变破变形破坏的主要地质模式”(1983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宝)。对推动边坡的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的工程边坡稳定问题,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建立了边坡岩体稳定性研究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将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和长期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建立了边坡岩体稳定性研究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撰写了两本专著:1988年出版了《边坡岩提问定性分析》一书,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三等奖。1999年出版了《中国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书中系统的论述了理论与方法,并早已在国内边坡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从1956年起,协助谷德振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建立工程地质研究室。曾担任室学术秘书和室领导工作,在制定和实施研究室学术方向和科研任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团结了全室同志,齐心协力承担国家重大工程任务,解决了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难题等,该室在顾德振教授领导下和全室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1979年主办了“第一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的组建了“第一届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该是至今20多年为学会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全国的学术交流和国际性学术交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2~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任副主任职务。在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本人直接组织领导的项目由新疆“准噶尔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形成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集体荣获科学院一等奖,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对争取和组织领导南海(南沙)海洋综合科学考察任务,是国务院委托中科院牵头的各部委联合科学考察项目,集体荣获科学院一等奖。对推动南海海洋研究与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1988~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任所长期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把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搞活。根据南海所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探索了研究所的新的管理办法,提出了《探索研究所运行的新模式》(1989年,第二期,中国科学院院刊)。对所内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分别制定管理政策。并根据南海所地处广州的特点,着重开展南海海域和近邻大洋的海洋科学的研究方向,争取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向世界先进方向迈进。
获奖成果
    1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与实践》,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主要获奖者之一)
    2 《金川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主要获奖者之一)
    3 《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专著,获1989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著者)
    4 《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中取得重要成果》,获1986年国家科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特予表彰。
    5 《南沙海洋综合科学考察》1993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集体奖,主要组织领导者)
    6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1年批。
学会活动
    1 第一届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979—1984)
    2 国际工程地质学会(ISEG)会员。(1980年参加)
    3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地质勘察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1982—1987)
    4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1985—1993)
    5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会员。(1985)
    6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1988—1993)
    7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1989—1992)
    8 广东海洋湖沼学会和广东海洋学会理事长。(1989—1994)
    9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
 代表性著作
    (1)岩质边破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地质科学》1965年,第11期。
    (2)实体比例投影原理与块体空间应力分析。《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1979年,第二期。
Principle of Real-Object Scaling Projection and Spatical Stress Solution of a Baock in a Rock Mass.(BULLETIN.IAEG.NO 18,40—44 KREFFLD 1978)
    
(3)赤平极射投影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中的应用。(专著)1980年出版,科学出版社。
    (4)我国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地质模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3年,第二期)
Principal Geological Models of Deformation and Fallure of Rock Slope in China (New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1982)
    
(5)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专著)。1988年,   孙玉科,研究员,1988~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任所长期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把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搞活。根据南海所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探索了研究所的新的管理办法,提出了《探索研究所运行的新模式》(1989年,第二期,中国科学院院刊)。对所内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分别制定管理政策。并根据南海所地处广州的特点,着重开展南海海域和近邻大洋的海洋科学的研究方向,争取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向世界先进方向迈进。

核发:asyz 点击数:1249 收藏本页